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TIME:2015-07-30 FROM:www.www.imsohu.com AUTHOR:bet365365 CLICKS:
摘要:时代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能否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纵观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难断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成为21世纪的主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数学教师应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精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旧中求新,同中求异,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这一点,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
二、提升教学勇气,营造创新氛围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学校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过分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努力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育环境。同时,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只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应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想法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为班风乃至校风,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倡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创造性、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创新能力总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虽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随时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多鼓励、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猜想,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问”是追求的动力、创新的前提,“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还可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判断加以解决,或用辩论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因此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主体意识
在未来,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从学会记忆到学会选择,以“知识中心”到“能力为本”,都说明创新才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
五、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一)注重求异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新颖度,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总结一堂课的内容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
(二)注重发散思维。对于同一类题目,由于思考的角度、方法或理解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多种解法。采用—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多想想,从不同方面去去思考、探究,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通过解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列举学生多种解题思路之后,要进行讲评,教会学生选出简便、独特、优化的解题方法。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解题方法甚至是不成功的想法都要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解题学引论》 作者:罗增儒 陕西师范师范出版社。
[2]《数学教育国际透视》作者:张奠宙 唐瑞芬 浙江教育出版社[3]《数学教育研究导引》作者:张奠宙 浙江教育出版社
相关推荐
- 成人教育2009年第1期
- 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6期
- 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期
- 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5期
-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05年第4期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年第1期
- 江西农业2014年第1期
- 现代医院2012年第11期
- 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第1期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 河南林业科技2007年第1期
-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年第4期
- 中国病毒学2007年第1期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第1期
- 书屋2012年第6期
- 家庭医学(下)2005年第1期
- 江苏高教2005年第2期
- 恋爱·婚姻·家庭(纪实版)2011年第6期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第2期
- 电子工艺技术2010年第1期
- 教师2014年第33期
-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2期
- 工程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09年第1期
-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年第3期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年第11期
论文中心检索
热点资讯
- 郴州物价局副局长擅自离岗不归 已启动辞退程序
- 高三开学第一天 长沙17岁少女跳楼身亡
- 湖南交通厅原党组书记陈明宪一审被判死缓
- 同行评议制度离不开学术诚信土壤
- 更多年轻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 英国仍是外储投资安全港
最新论文
- 海相油气地质杂志编辑部征稿启事
-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杂志编辑部征稿启事
- 海洋地质前沿杂志编辑部征稿启事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杂志编辑部征稿启事
- 管理科学杂志编辑部征稿启事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杂志编辑部征稿启事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编辑部征稿启事
最新期刊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管理科学
-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 海洋地质前沿
-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 海相油气地质
- 河北金融
-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 化学研究与应用
- 华北金融
- 纺织报告
- 化学研究
-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 农产品加工(上半月)
最新征稿通知